推广 热搜: 家庭教育  幼教  家庭  教育  初中  知识  教育资讯  高中  学习  小学 

家庭教育中的“三应三忌”原则

   日期:2024-11-24     来源:www.bolonow.com    浏览:635    
文章简介:古有三字经,“养不教,父之过;教不严,师之惰”,所以不少父母一直认为严格就是好的。而有些父母对孩子却是百般迁就、过分娇纵,让孩子饭来张口,衣来伸手,这类都不算是好的家庭教育。

古有三字经,“养不教,父之过;教不严,师之惰”,所以不少父母一直认为严格就是好的。而有些父母对孩子却是百般迁就、过分娇纵,让孩子饭来张口,衣来伸手,这类都不算是好的家庭教育。

一.发现错误,应放下尝试,忌大加谴责、恐吓 失败是成功之母,失败可以积累经验教训。很多父母在孩子犯了错误误时,不失机会地大加谴责、恐吓。其实,犯了错误误是非常不错的学习机会。

这种做法的出发点是阻止孩子再犯同样的错误,但如此做常常会产生相反有哪些用途。孩子们或因害怕受责备而不敢冒险,失去学习新方法的热情和胆量;或产生反叛心理,反其道而行之。假如处置得当,可以将犯了错误误转变为绝高效学习机会。所以,当孩子自动想要尝试新事物时,大人即使已经预测会遭到失败,但仍应该让孩子去尝试一下。

也就是让孩子有机会尝试失败的滋味。在有些家庭中,当孩子在筹备做新的尝试时,父母或是说当心啊……或者,干脆直接把答案告诉孩子了,如此既剥夺了孩子尝试新事物、获得新经验的机会,又抹杀了孩子的创造思维的进步。

因此,在家庭教育中需要要放下让孩子去大胆尝试,进一步获得新的感性经验。 二.发现优点,应积极一定,忌抓着缺点不放 爸爸妈妈要有敏锐的目光,擅长发现孩子的亮点,从而一定、鼓励他们。

对于事物的进步总有他的两面性,爸爸妈妈的目光千万不可以停留在反面,要擅长发现孩子的长处、优点。

记得有位老师在评价孩子的作品时,说得很精彩,对每一幅画都是持表彰一定得态度,当老师拿出一幅画得一塌糊涂画,老师看了看,满怀惊叹地说:“大伙看啊,这幅画,他用了多少种颜色啊,大家一块儿数数…”我感觉所有些爸爸妈妈们都要向这位老师学习,深入挖掘孩子的优点,充分一定孩子。如此愈加有益于提升孩子的积极性。

有的爸爸妈妈的双眼一直盯住孩子的缺点,并翻来覆去地讲这类缺点,如此不但不可以形成好的行为,反而不利于孩子的成长。比如:有的孩子有偏食的问题,爸爸妈妈甚为着急,期望孩子改掉,逢人便说:“这孩子只吃鱼、肉、蛋,蔬菜不沾边……这可如何解决呢?

”其实,当着孩子的面数落缺点,更会加剧他的缺点,就会出现越管越糟的现象。

三.培养习惯,应前后一致,忌随性 爸爸妈妈在家庭教育中,总是会制定一些“规则”,如:看电视不可以超越半小时、晚上8:30前睡觉、上床后听半个小时故事等等。对于这类规则要维持前后一致,不可以一忙把什么都忘了。

如此不利于孩子好习惯的培养。譬如: 星期天的晚上,母亲正在赶第二天要急用的材料,6岁的儿子一个人感觉没事可做,一会儿一会儿跑来问母亲:“你陪我出去玩,怎么样?”“母亲,你什么时间好啊?”“母亲,我的雷达车找不到了,你来帮我找找怎么样?

”……不到3分钟,儿子就来了4趟。母亲感觉真的是非常心烦,实在没办法安心写材料了。这个时候,母亲想到了儿子平常最爱看《奥特曼》了,而且一看就是很久,很专注(平常,母亲是绝对不让儿子看的)。于是,母亲帮儿子开好了影碟机。在下面的一个多小时里,儿子再也没来打扰母亲,母亲终于一心一意地完成了工作。

从表面上看,这个母亲好像处置的非常不错,儿子终于不来打扰母亲了,她也顺利地完成了我们的工作。

但,大家假如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剖析,在此过程中母亲在用负强化方法,为孩子的不好的行为打下了伏笔,使他的行为也得到了巩固,当他下次想看“奥特曼”时,第一反映就是围着母亲、烦母亲。 在家里所作的一些决定或叫规则,所有些家庭成员也需要维持一致。


不然,也会干扰孩子好行为习惯的培养。如:儿子在婴幼儿园能自己进餐,在家里却不可以,每次都要奶奶喂。母亲非常着急,感觉如此下去一直不好的。于是,决定从今天开始,让儿子自己吃饭。到了晚餐时,母亲说:“孩子长大,能自己吃饭了,是吗?”孩子点点头。

因为习惯了有人喂,所以孩子吃得非常慢,奶奶几次想要喂,都被母亲阻止了。等大伙都吃好了,孩子还没有吃好,而且弄得满桌都是,奶奶再也看不下去了:“还小吗,才6岁,喂喂也没什么…”这次,母亲再也没怎么说。如此,孩子的习惯不但没培养,反而给孩子导致了肯定的负面影响。

试想:假如下次母亲要再让孩子自己吃的话,孩子一定采取的是相同的手段:反正有人喂的嘛,不急。 总之,教育是需要严格的,但更需要宽容。在家庭教育中能注意以上三应三忌,将会使你的孩子愈加深刻的感到爸爸妈妈的疼爱、信任和期待,及对他们的尊重和一定。这将是好家庭教育的开端。

一只新组装好的小钟放在了两只旧钟当中。两只旧钟“滴答”、“滴答”一分一秒地走着。其中一只旧钟对小钟说:“来吧,你也该工作了。可是我有点担忧,你走完3200万次将来,恐怕便吃不消了。” “天哪!3200万次。”小钟吃惊不已。

“要我做这么大的事?做不到,做不到。” 另一只旧钟说:“别听他胡说八道。不需要害怕,你只须每秒滴答摆一下就好了。” “天下哪有如此简单的事情。”小钟将信将疑。“假如如此,我就试一试吧。

” 小钟非常轻松地每秒钟“滴答”摆一下,无声无息中,一年过去了,它摆了3200万次。

面对一只新装好的小钟,两只旧钟都有古道衷肠,可是,“一只旧钟”有教育但没艺术,“另一只旧钟”是有教育又有艺术,比较容易叫人想起日常的很多教育现象。

一个小孩子儿上婴幼儿园的时候特别期望自己长大,每长大1岁,他就自豪地说:“我是大哥哥了!”可是上一年级将来,他就很后悔自己长大了。

由于老师说将来就不可以再像孩子子那样想学就学、想玩就玩,天天都得写作业,天天都得按时上学,不交作业或者迟到了就得挨批评,不团结同学要挨批评,不遵守纪律也要挨批评……总之,要告别无忧无虑的童年,做一个刻苦学习的好学生!男生回家问母亲上学是否一直如此苦?

母亲说:“上学非常快乐呀,写作业能学习更多的常识,按时上学就是训练身体,周六周日想睡懒觉就睡懒觉,母亲这辈子最喜欢的事情就是上学!”“母亲不喜欢上不上班?”“喜欢!我更喜欢上学的儿子,看到你开心地上学,母亲上班就像上学一样开心!”听了母亲的话,男生入学焦虑情绪得到了缓解。

其实,母亲和老师对孩子的需要是一样的,只是老师像“一只旧钟”一样从负面提出警告,进而让孩子感觉到重压和害怕,母亲则像“另一只旧钟”从正面引导,让孩子感觉到轻松和快乐。于是,上学的事实并没改变,孩子上学的心态却改变了,学习的成效自然随之提升。

学习就像钟表的滴答摆动那样漫长而简单,只须每次付出一点点,最后就收成“3200万”那样巨大的进步与快乐。 “另一只旧钟”的教育艺术至少有两点可供父母模仿。

说正话不说反话,给孩子信心 教育就是期望他们同意忠告,如何使我们的忠告入耳入心呢?第一就是给他们积极的心理暗示,而不是把他们吓倒。

“一只钟表”的“担忧”和“恐怕”把刚要参加“工作”的小钟表吓得事情还没有做就说“做不到”,将来“吃不消了”的可能性大大增强,这等于给自己树立一个假想的敌人,人为地形成心理障碍。而“另一只钟表”鼓励小钟表“不需要害怕”,小钟表就决定“试一试”,一试果然没问题。

孩子学习会遇见大大小小不少困难,父母要像“另一只闹钟”那样给孩子多提供正面信息,让孩子对困难形成积极的应付态度。

说小数不说大数,指导孩子操作 小闹钟涉世尚浅,首次听说“3200万”如此的天文数字,他还没积沙成塔、化难为易的丰富体验,所以“吃惊不已”,以至觉得自己“做不到”,而“另一只钟表”指导它:“你只须每秒滴答摆一下就好了。

”小钟表可以操作这种“简单的事情”,最后他完成了“3200万”的工作任务。平常父母不但要给孩子提出正确的需要,更要擅长指导孩子可行的操作过程,如此孩子才能像小钟表一样,在无声无息中圆满地完成各种任务。 有个渔人有着先进的捕鱼技术,让人们尊称为“渔王”。

然而“渔王”年老的时候很烦恼,由于他三个儿子的渔技都非常平庸。 于是他常常向人诉说心中的烦恼:“我真不知道,我捕鱼的技术这么好,我的儿子们为何这么差?

我从他们懂事起就传授捕鱼技术给他们,从最基本的东西教起,告诉他们如何织网最易捕捉到鱼,如何划船最不会惊动鱼,如何下网最易请鱼入瓮。

他们长大了,我又教他们如何识潮汐,辨鱼汛……但凡我长年辛辛苦苦总结出来的经验,我都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他们,可他们的捕鱼技术居然赶不上技术比我差的渔民的儿子!” 一位路人听了他的诉说后,问:“你一直面对面地教他们吗?

”“是的,为了让他们得到先进的捕鱼技术,我教得非常仔细非常耐心。”“他们一直跟伴随你吗?”“是的,为了让他们少走弯路,我一直让他们跟着我学。” 路人说:“如此说来,你的错误就非常明显了。

你只传授给了他们技术,却没传授给他们教训,对于才能来讲,没教训与没经验一样,都不可以使人成大器!” 岁月的沧桑让渔王攥了一大把捕鱼的经验和技巧,他想把这类秘笈传给儿子,渴望他们通过捷径再速成一个渔王。但“招数”不对路,致使欲速则不达。

做爸爸妈妈的也拥有像渔王一样宝贵的生活财富,又何尝不急切想地传授给孩子呢?一位母亲牵着儿子快走到婴幼儿园门口了,母亲问儿子:“你是否感觉今天走的时间短一些?”儿子点了点头。“你了解为何吗?”“不了解。”“由于两点之间直线最短,以前咱们绕了一个弯,今天没绕弯。

你再跟母亲重复一遍,两点之间直线最短。”儿子重复了一遍,母亲赞赏地摸摸儿子的头说:“对了,将来记住,啊?”儿子又非常乖地址了点头。其实,孩子虽然对“两点之间直线最短”点头了,但他只不过一种被动的附和与生硬的记忆,不可能真的理解这个几何原理。

这位母亲和渔王一样忽视了有效教育的一个关键字:体验。 对于婴幼儿和小学生来讲,教育的重点在于丰富他的“体验”,即直接经验。

学习理论研究成就发现,孩子的常识来源并非爸爸妈妈耳提面命传授的直接结果,而是主动积极建构的成就,这就是说,他需要获得真实完整的生活、游戏与学习过程,既积累经验也遭遇教训,而只有经验没教训的学习结果不可以内化为孩子的认知结构,也就是一般所说的没获得“真才实学”,顶多只不过死记硬背但不会举一反3、灵活应用。

这位母亲可以换个方法让孩子有“两点之间直线最短”的真实感受,比如: ① 走到铺垫瓷砖的人行道上,母亲在地面上圈出两米见方的正方形,指出正方形的任意两个顶点,然后问孩子:“这两点之间,大家如何走最短呢?

”然后让孩子量步,走两点之间的直线距离,步数一定少,走两点之间的折线距离,步数一定多。这种方法愈加直观地向孩子展示了“两点之间直线最短”的真实含义。

 ② 妈妈用手表或者手机...

② 母亲用手表或者手机与孩子一块计算两条路线所用的时间(当然走两条路的速度要一样),孩子通过亲自察看、比较可以得出“抄近路更快一些”的结论,其科学道理的实质与“两点之间直线最短”是一样的。

如此即便孩子对“两点之间”、“直线”、“最短”等词语不知道,但这三个词有机联系起来的几何原理他已经有所体验和领悟了,这才是教育的重点。

 
标签: 家庭教育
打赏
 
更多>相关推荐

推荐图文
今日推荐
点击排行
网站首页  |  关于我们  |  联系方式  |  使用协议  |  版权隐私  |  网站地图  |  排名推广  |  广告服务  |  积分换礼  |  网站留言  |  RSS订阅  |  违规举报